今天,2019世界马文化论坛进入第二天的日程,在几个分论坛的现场,我们发现,不少参会嘉宾胸前戴着一枚朴素别致的刺绣徽章,仔细一看,图案很眼熟,我们曾在内蒙古马赛的现场见过它,在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上见过它,它还曾作为礼物被赠送给来内蒙古采风的网络文学作家们......几乎在每个内蒙古文化唱主角的舞台上,它都作为一枚小小的“
使者
”,沉静含蓄地发出自己的声音,诉说着自己背后的小故事。
作为这个“
马头花
”logo的创作者之一, 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动画系教师贺军介绍说,这个“马头花”的创意来自于蒙古族搏克手脖子上的特殊装饰——“将嘎”(项圈),项圈上缠绕着的五色彩带是一种冠军的标识, “将嘎”上的五色彩带越多表示获胜次数越多,而将这种搏克运动的英雄色彩赋予蒙古马,正好诠释了它一往无前的精神内涵,飘逸的马鬃也代表着新时代更加开放奋进的精神状态。
而将它制作成绣品,最终出现在马文化论坛的各国嘉宾胸前,背后其实还经历了一场跨越一千多公里的跋涉。
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,不久前接到这样一个订单,需要制作五百枚刺绣
徽章
发往呼和浩特的马文化论坛现场,作为大会礼物之一,交到来自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参会嘉宾手上。于是绣娘们拿起针线,用传统的蒙绣技艺,将这个身披五彩将嘎
(项圈)
的蒙古马logo,跃然展现在绣布上,然后再由车间里的大学生们制作成徽章,虽然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扶贫车间里忙活着,但她们心里明白,手下这枚
徽章
将会代替她们作出最灵动的展示。
那么,拿到这枚
徽章
的嘉宾们,作何感想,我们来到论坛现场,替绣娘们做了个“回访”:
在法国这个孕育了不少时尚大牌的国度,手工象征着一种精致,象征着一种奢侈,所以在法国嘉宾菲利普眼里,这枚
徽章
虽然材质简单,但他认为手艺人的工艺才是最昂贵的,倾注在它之上的匠心才是最值得他珍视的。
美国嘉宾Irene Stamatelakys 说,当她得知这些
徽章
上的刺绣来自基层的绣娘们,知道她们正通过自己的手工技艺谋生,不断摆脱贫困,她会更加珍惜这个小小的
徽章
,或许同为女性,她也更能体会这其中的不易。
巴西嘉宾Marcelo Delchiaro一开口就奔放地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,一如那个热情似火、敢说敢爱的国度,一句发自内心的“我喜欢”,不正是对绣娘们最大的肯定么。
传播马文化,除了激烈的马场,热烈的论坛,还有远在千里之外的绣房,大家各怀绝技,却都以真诚朴实的对话姿态,在这次难得的聚会上,沟通、共鸣与交融。(乔乔 苏苏)